01
主要是因为兴趣还是其他原因?
不久前,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微博上发表的有关学生报考 *** 专业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反映出社会对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注。
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国内大学开设的专业。 你知道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有多少个学科和具体专业吗? 说起来,这可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为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公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注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截至2023年4月,我国本科专业分为12个学科门类、93个大类、以及792个具体专业!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如何在792个专业中进行选择,同时兼顾学校排名和地理位置,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如今,父母越来越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以往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统计调查显示,在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11个因素中,按重要性划分,排名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自身兴趣、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 潜力和一个人对应某一主题的能力。 显然,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仅强调自己的兴趣,更看重专业的就业机会以及从事某种职业的潜力。
此外,父母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对学生的专业申请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和家庭成员的重要影响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中心主义的特征。 孩子的高等教育被视为全家人的大事。 这种现象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的选择。
学术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中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 其背后的原因与不同的专业选拔机制和大学生资助制度有关。 我国大学生主要在入学前选择专业。 不同专业由于预期收益不同,申请人数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同时,由于大学学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大,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并不完善。 大多数学生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这意味着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考虑家庭情况。 对于美国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转专业相对容易。 *** 还提供支持性教育贷款。 学生可以申请贷款,以后工作后逐年偿还。 因此,家庭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小。
此前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个人兴趣对男女学生都有重要影响,但两性对于未来的就业机会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选择专业时,女生比男生更看重专业所面临的就业机会。 这与性别特征有关。 女学生也更看重周围人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对家庭成员和老师表现出更强的依赖性,而男性则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
02
这真的是你的兴趣吗?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更好的老师”。 根据以往的统计调查,个人兴趣是学生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只有当学生对某一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更加投入、坚持、享受学习。
但你感知到的兴趣真的是你的兴趣吗? 你做好今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心理准备了吗?
对于还处于蒙昧状态、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明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是他们今后从事合适职业的重要一步,也是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过程。
随着人们对职业兴趣认识的逐渐加深,职业兴趣测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生选专业过程中,其中荷兰职业兴趣测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自我)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根据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和职业类型理论编写的职业评估工具。 霍兰德将社会职业分为六类。 不同类型的人对应这六种职业类型,从事与自己相同类型的职业。 这六种类型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霍兰德以职业人格理论为基础,制定了职业兴趣测试量表。 该量表由四个部分组成。 之一部分列出你的理想职业; 第二部分是测量部分,测量四个方面:活动、潜力、兴趣爱好、自我能力评估。 每个方面都涉及六种类型。 对应的项目; 第三部分根据六类四方面的考试成绩得分,将三类从大到小取三字母职业代码; 第四部分是职业搜索表,包括1335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标有职业代码和所需的教育程度。 第三部分得到的职业代码可以在第四部分中找到对应的职业。 这样,通过系统的评估和分析,可以帮助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替代职业类型。
03
职业生涯前景
除自身兴趣外,工作机会、职业发展潜力等职业相关因素也是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对于女学生来说,工作机会甚至比兴趣更重要。 那么当前的就业环境到底如何呢? 如果不考虑职业因素,毕业后你将面临什么样的就业市场?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扩招)导致就业率下降。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6月,16岁至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1.3%,创2018年统计以来新高。
其次,有一些“绿卡”和“红卡”专业。 “绿卡”专业是指就业率、收入、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 反之,“红牌”专业是指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持续走低的专业。 麦克斯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披露了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等“绿标”专业,以及绘画、法学、应用心理学、音乐等8个专业表现。 本科专业有就业“红牌”。 其中,绘画、法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连续五年被列为本科“红牌”。
根据近年本科生就业报告分析可以看出,被列为“绿卡”专业最多的本科专业属于工科类,而在“红卡”专业的学科类或专业类中,艺术类专业占比较高。 对此, *** 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例如,安徽省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目的地落实率低。 根据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对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最后,大学生择业求稳心态愈演愈烈。 国考招生规模连续四年扩大,导致应届毕业生准备参加公考/教育考试的趋势加剧。 数据显示,除了找工作外,剩下的一半本科生正在准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这一数字比2018届毕业生翻了一番。此外,迈克尔斯报告还发现,应届生的比例近五年出国留学(即“非留学省份”)的毕业生毕业六个月后已回乡就业。 2022年出国留学本科生回乡就业比例。 (47%) 比 2018 届 (43%) 提高了 4 个百分点。
可见,虽然国家统计局近期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改善,但不可否认,当前就业环境确实严峻。
04
选择专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张雪峰事件受到社会如此关注,说明公众认为大学生专业的选择很重要,但专业的选择只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开始。 进入大学后,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探索是接下来人生旅程的关键“课”。
职业探索需要我们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 客观地讲,外部环境对毕业生的需求和角色定位也在发生变化。 今年的51job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最多的是产品和技术研发岗位,而不是之前的销售岗位。
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了解所学专业的过程。 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不一致,或者对专业的就业率、就业方向不满意,或者发现自己没有该专业所需的技能。 观点。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专注于其他专业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这种基于大学学习和其他经历(比如实习)的重新选择也更加准确。
人岗匹配也是职场人的一门重要“课程”。 虽然从就业市场角度来看,专业差异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专业并不是影响就业的唯一因素。 以往的研究发现三职业,大学生的就业匹配不仅与专业有关,还与性别、学历等有关。以往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发现,个人与组织的价值匹配、个人与组织之间的能力匹配。人、位与员工的职业成长显着相关。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除了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外,还需要对该专业未来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还需要在大学期间提高自己与未来理想工作的匹配度。 花费。 在大学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搜索目标公司发布的职位信息,提前了解职位的技能要求,并在比较中学习和提高; 同时,您可以分析自己的个人竞争力,进行自我盘点,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分类和匹配。 ,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做好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准备,努力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求职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向社会的转化。职业技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如何从792个专业中找到职业前景更好的选择》发布于:2023-10-2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