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之窗】
作者:杜义雄(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文为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探索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工艺品的传承范式》成果) )
7月25日至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举行庆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大会。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质量,释放活态遗产的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和平,是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先事项再次被强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法国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深度融合、保障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前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做出了诸多努力。 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图片由作者提供
法国塞夫勒国家陶瓷制造局和法国国家陶瓷博物馆内部图片由作者提供
法国国家陶瓷博物馆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工艺品图片由作者提供
位于塞夫尔的法国国家陶瓷制造局和法国国家陶瓷博物馆的外观图片由作者提供
1.传统工艺,代代相传
在法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就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 通过职业培训,人们有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者,传统手工艺也可以通过职业培训代代相传。 法国非遗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就业促进、多元选择、专业细分、按需授课的特点。
初中毕业后,法国青少年可以选择进入公立或私立职业高中,参加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可与法国资格证书和职业文凭两套资格认证体系对接。 对于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根据具体技能类型的不同,在职业培训层面也进行专业细分。 以中法两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陶瓷制造为例,法国目前有陶瓷艺术能力证书、建筑陶瓷艺术装饰能力证书、工业陶瓷生产能力证书、陶艺生产能力证书、手工陶瓷制作能力证书。绘画能力。 证书、陶瓷技术职业证书、工艺品职业证书、陶瓷艺术职业证书、陶瓷装饰艺术专业证书、职业高中陶瓷专业文凭、艺术陶瓷专业本科文凭等10多个不同细分的资格证书和文凭,甚至本科以上有相应学术和专业的硕士、博士学科点。
此外,法国教育部还允许职业学校自主开设符合地区产业特点和师资实际条件的全日制或职业继续教育项目,并颁发相关技术职业证书和职业能力证书。 因此,除了上述证书和文凭外,公立或私立职业学校可以创新,独立设立和颁发职业资格。 备案通过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技能证书、文凭将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目录并正式生效。
2. 自主创业,重返职场
除了职业高中体系外,为了满足成年人重新进入职场、升学、自主创业的不同需求,法国还允许国家认可的公立或私立职业培训中心以及下属的职业培训部门。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作坊设立职业教育。 培训计划。 学员可与相关非遗传承企业签订学徒合同或专业继续教育合同。 培训期满并考核合格后,学员可颁发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并参与直接就业。 录用后,培训期也可计入工龄。
36岁的法国工匠莫罗介绍,他在职业技能工场参加了为期三年的职业培训。 根据培养计划,之一年60%的课程为工艺美术史、数学、化学、材料等基础理论课; 所有学徒均参加法国劳工部组织的期末考试,包括笔试理论考试、口语表达能力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试和绘图水平考试等,以获得工匠职业资格。 之后,他们将必须参加选拔测试。 只有通过选工、面试的学徒才能真正成为非遗职业技能工坊的员工。
考虑到手工业独特的学习和工作形式,法国还为非“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了资格认证制度。 一些独立从事非遗技艺创作的工匠通过家族传承、参观工匠作坊、网络课程等方式独立完成学业。 对于这类没有参加过机构培训的群体,法国实行了“职业经验认证制度”。 独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可向行业协会或认证机构提出资质申请,证明其具有三年以上专业经验,同时提交作品设计等相关技能等证明材料,并接受由专家组成的评审由委员会组织的国防培训机构的专业同行和专家组成。 只要评审委员会达成共识,认为工匠具有足够的职业动力和专业能力,就会向发证机构出具专业意见,并向申请人颁发相关资格证书。 这一举措将非遗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转化为官方认可的资质,是对他们以往经验的尊重和认可。 在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的今天,“专业经验认证体系”可以帮助独立非遗从业者进入学术体系,提高其在行业中的声誉,并给予他们追求更高级别专业资格的机会。 可能性。
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场准入与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文凭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制度密切相关。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培训视野和求职需求,非遗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项目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 但职业培训过于细分的弊端和局限性也不容低估。 非遗陶瓷工匠罗伯特提醒:“(太细分)会让学生在陶瓷制作的某一方面非常专业,但无法独立制作出一件完整的瓷器。” 另一位接受采访的工匠福尼尔也认为,工作室组织学徒培训时,不应该过早界定工种,而应该让年轻人掌握整个非遗陶瓷手工艺技能,然后再细分专业,这样真正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专业素质,全面培训
法国非遗工匠普遍认为,受益于成熟的非遗职业教育体系,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与非遗相关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培训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扎实锤炼,效益可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沟通技巧——曾在职业学校和工作室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工匠雅各布表示,职业学校鼓励学生通过项目来学习。 从项目设计到实践,学生需要不断提出问题、表达意见,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这对于未来想要从事独立创作的非遗从业者来说尤为重要。 与周围同行沟通提高技术水平,与客户和市场保持有效沟通以开拓产品销售,这些都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 即使是员工型的非遗工匠,也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减少误解和遗漏,提高生产效率。 不过,罗伯特表示三职业,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与合作,但法国目前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作坊都忽视外语教学。
观察、分析、理解和实践能力——职校教师伯纳德表示,推进非遗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式教学,学生不仅需要通过观察吸收老师的指导和示范,还需要阅读、参观通过网络检索等方式了解和实践不同时代、不同创作流派的风格和技法。 陶瓷工匠福尼尔表示,培训中心的技能学习大多依靠师傅的观察和模仿,而不是口头教学,所以在学徒期间,学习者的观察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者科尔尼认为,非遗传承大多依赖于身教,学徒需要能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肢体语言来捕捉和内化“非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能够重现演示者的技术,理解后者在不同工作场景中的应用和逻辑,并将其转化为创新。 对于以提供服务为职业的非遗工匠来说,这种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外界的“专业目光”,即观察自己所从事的非遗项目的现状。当地产业并提出解决方案。 用手艺谋生,立足,在当地安家落户。 非遗陶瓷工匠理查德透露,在他组织的职业培训项目中,他要求学徒们写一份技术报告,详细记录每次出窑时窑变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技术分析,以进一步总结规律,孕育创新。
合作能力——通过网络课程、参观工匠作坊等自修方式走上非遗手工艺职业道路的福尔表示,合作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职场技能。 无论是几个人共同创办的小微非遗手工作坊,还是生产力要求较高的手工作坊,对于职场新人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 与工匠大师、高级工匠相处融洽,与同事合作,可以帮助新人快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融入职场。 目前,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传承人之间的传统关系已很少呈现出明显的“师徒父子”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同事关系。 现在的学徒们很少用传统的“师傅”称呼来培养手艺人,而是用师傅、老师的称呼。 受访收徒工匠也表示,师徒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并不强制要求大家保持共同的价值认同。 双方的平等、相互尊重,确实是一种“精神减负”,对师徒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有很大帮助。
知识共享与传承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难与价值在于它濒临消失。 接受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均表示,工匠大师有责任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承给下一代,并确保在其手下接受培训的个人能够在未来进一步传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但正如个体陶瓷艺术家弗雷德里克所说,分享知识和传承知识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好的工匠不一定是好的传承者。 当今法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相当一部分“能做不能说,能说不能教”,不能有效地教别人。 为此,不仅要传授给学习者传承过程中的工艺技能,还要传授给他们普及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知识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体验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知识。笛卡尔“理性、清晰、有章可循”的教育方法中的技能在人们和未来有志于工作的人们中代代相传。大部分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工匠培训中心或工作室从一开始就进行口头和书面知识的培训,表现好的人会更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传承人。例如工匠莫罗,他的父亲也是同一个工作室的陶艺工匠几年后被聘为陶工,由于能以身作则,20多岁的莫罗直接晋升为教师。 他说,能留下来的工匠都是他们自己挑选出来的优秀工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工匠的身份,意味着肩负着协调团队、当导师、传授技艺的重要责任,以及保存、丰富和完善文化遗产的义务。
创新能力——目前职业培训中心、手工作坊等以就业和生产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活动,重点是标准化的传承。 工匠吉雷尔回忆,在手工艺坊参加培训时,导师通过示范和口头指导,要求学徒们重复、模仿自己的动作。 手势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与大师的一模一样。 学员们的技艺符合这个非遗项目的传统标准,这也是判断一个学徒能否成长为合格工匠的标准。 由于欧洲理事会和法国等欧盟成员国近年来将发展智慧创意经济列为重点规划战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直接相关,受访者工匠们也普遍认识到创新、与时俱进,才是“工作”能够长久持续的深刻含义。 因此,职业学校在传承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保护个体创造力。 伯纳德透露,今天的老师们将全力支持和鼓励青年学生大胆创作,利用新媒体和商业艺术渠道与世界分享。 此外,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近年来也呈现出创新趋势。 法国多所大学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等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新兴产业、学术研究的结合将拓宽探索非遗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路径,让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也需要保证学习者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可持续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获得并保住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 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学教授菲利普·卡雷尔所说,“职业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可在不同职业之间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个人心态”。 秉承这一指导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注重能力建设。 一方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容错空间,帮助人们解除学习濒危手工艺的后顾之忧,吸引和扩大学习群体; 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国家在就业市场、创新和生产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4.工匠精神,多种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是“有形”产业与“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千百年来形成的手工技艺,是工匠精神的更好载体。 非遗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和职业认同的塑造。 所有接受采访的工匠都表示,职业教育确实对他们职业身份的认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在今天的法国,对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这个问题的回答却分为两个阵营:雇佣劳动者大多认为自己是“技术专业人员”,而独立手工作坊则大多认为自己是“技术人员”。 “艺术创造者”。
莫罗持守旧派观点。 他认为,在法国自称为艺术家和创作者很容易,但需要强烈的责任感来支撑“工匠”的身份。 艺术家只需要创造力和自由,而工匠则意味着人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其作品的品质必须经得起市场和社会的评判。 、等受访工匠表示,所谓工匠精神应该是艺术创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的结合。 好奇心强、细心负责、遵守纪律、值得信赖等品质。
卡兰、佩蒂特等工匠指出,最能代表工匠精神的法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模式源于18世纪的“环法学徒制”。 在这种培训制度下,学徒离开家庭,走访不同地区,跟随不同城市行业协会的不同师傅学习6年左右,学习某种传统工艺。 入行必须有教师拜师仪式; 学徒期间,行会负责提供食宿,学徒与师傅共享食宿; 出师时,考核合格后,学徒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学徒仪式。 六年来,不同师傅从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对年轻学徒进行指导,传授给学徒们行业的技能、知识、身份和文化特征,让学徒们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 居民行会的徒弟也会利用自己的技能,与师傅一起解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 在师傅和同行的观察中,以及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会构建自己的工匠身份意识,明白工匠的责任。 职业责任有更多的个人经历。 遗憾的是,与法国现代职业教育常见的2至3年的培训时间和精细分类的培训项目相比,“环法学徒制”培训周期较长,涵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十分有限。 这种传承模式在当代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中尚未形成规模。 2010年,这一制度本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表明了这一传统传承模式的消亡。 目前,仍有“环法行会学徒制”的行会,还有少数商界领袖愿意充当“师父”,为“环法行会学徒制”提供培训公会”。 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大众化”让人们很容易获得证书或相关文凭,但获得证书并不等于掌握职业技能,因此希望坚持职业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法学徒”项目,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非遗工匠。
当今时代,让儿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不再是父子相传的特权,而是演变为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公共产品。 2022年12月21日,我国颁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推动专业化、模块化发展,提高标准和水平。规范、创新运维机制; 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法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实践,为职业培训的可持续性、普遍性、包容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可持续就业能力建设,赋予了工匠精神更丰富的内涵,这对我们来说是完美的。 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比较和借鉴意义,其在就业和制度建设上的功利性缺陷也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
《光明日报》(2023年8月10日第14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职业教育助力法国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布于:2023-08-2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